血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早在1872年,有人认为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个并发症,有时候可认为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预兆。目前研究认为,癌症患者常伴有高凝状态,因肿瘤细胞可表达或分泌各种促凝物质,最主要的是组织因子和肿瘤前凝血质,可直接激活VII因子和X因子等凝血因子,启动凝血机制,有利于凝血原复合物的形成。肿瘤细胞同时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IL-1、IL-6、C-反应蛋白及NO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PLT易于在血管壁黏附,导致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蛋白质在血管内过度积聚,而导致血栓形成。另外,抗肿瘤药物、手术等也可以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进炎症反应和凝血因子聚集,增加凝血倾向。
常见的血栓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均是恶性肿瘤主要的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在第一次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几率根据不同肿瘤大约在3%-12%之间,而对于病实体瘤经过化疗的一年内发生静脉血栓事件的机会是12.6%;较未患肿瘤的人群上述比例约1.4%明显升高。静脉血栓的形成,能增加恶性肿瘤2-6倍的死亡率;而且血栓性疾病也是术后恶性肿瘤30天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报道3%-23%发生不明原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在2年内被诊断出恶性肿瘤,所以血栓形成对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影响较大,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格外关注。
(内一科 陈海龙)